English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电话:020-31025260 
传真:020-89232023 
地址:广州市番禺区化龙镇大观园街8号202
  • 技术服务
黄颡鱼的生活习性和养殖技术


黄颡鱼,鲶形目,鲿科,黄颡鱼属。俗称黄骨鱼(广州、北京、湖北)、昂刺鱼(江浙、上海)、黄辣丁(四川)、黄鸭叫(湖南)、嘎鱼(东北),全国拥有一百多个雅名,分布之广,食客之多,市场之大可想而知。今天就来聊一下黄颡鱼的生活习性及养殖技术,供大家参考:

一、黄颡鱼的生活习性

黄颡鱼为广温性底层鱼类,生存水温0℃—38℃,适宜水温为16℃—35℃,最佳水温为22℃—32℃;盐度5‰以内的纯淡水及咸淡水都能养殖;黄颡鱼较耐低氧,溶氧2毫克/升以上时能正常生存,低于2毫克/升时出现浮头现象,1毫克/升出现窒息死亡。

二、黄颡鱼食性特点

黄颡鱼是以肉食性为主的杂食性鱼类,主要食物包括小鱼、小虾、水生昆虫等,偏好腥味食物,夜间水底觅食,摄食凶猛。在自然条件下,刚出膜3~4天的仔鱼以自身的卵黄为营养;在苗种阶段以轮虫、枝角类、水蚯蚓及其他水生昆虫为饵。人工养殖可喂绞碎的鱼、虾及软体动物,也可饲喂配合饲料。

三、黄颡鱼的形态特征

黄颡鱼体长180-250mm。腹面平直,体后半部侧扁,尾柄较细长。头大且扁平,吻较短而圆钝,上下颌略等长。其口大,为下位,两颌及口盖骨上有绒毛。其眼小,位于头部的两侧,眼间距隆起。黄颡鱼一共有4对须,鳃孔较大。体表无鳞片覆盖,常有黏液分泌包裹全身。繁殖期时体表会分泌较多黏液,体表变滑。 背鳍和胸鳍均具发达的硬刺,刺活动时能发声,胸鳍短小,尾鳍分叉。 体青黄色,大多数种具不规则的褐色斑纹。

黄颡鱼为什么称之为黄辣丁:由于身上长了三根刺,如骨如丁。“丁”最早见于甲骨文,为钉子的意思,此外又有个头小的含义,而辣是指渔夫表示手被黄辣丁刺到会火辣辣的痛,这就是黄辣丁名字的由来。因为其离开水会发出“咕咕”的叫声,听起来有点像青蛙,也像鸭子的声音,也由此得名黄姑鱼、黄鸭叫等俗称。这并不是因为它有声带而发出的声音,而是靠脊背的骨骼摩擦发出的声音。如果抓住一侧胸鳍,另一侧还可以划动发声,如果两侧都给它拿捏住,世界就安静了……

四、黄颡鱼的繁殖特性

黄颡鱼在南方性成熟年龄为一冬龄,湖南以北为两冬龄;属多次产卵鱼类,卵沉性,粘力强。黄颡鱼一年可多次成熟,年产苗2—4批,1斤母鱼单产水花(卵黄苗)5千—2.5万尾,性腺成熟水温为18℃—32℃,催产水温为22℃—31℃,最佳繁殖水温为25℃—29℃。天然环境下,黄颡鱼有自行配对筑巢自产的习性。黄颡鱼繁殖季节,广东、广西为3月中至9月底,湖南以北为5月中至8月中。

五、黄颡鱼养殖技术

1、池塘要求

黄颡鱼属温水性鱼类,生长于水体底层,生存温度6-38℃,最适宜生长温度25-28℃,pH值范围6.0-9.0,耐低氧能力比常规鱼类略差。因此,养殖黄颡鱼的池塘应符合以下条件。

水体要有一定深度,必须达到2米以上,如果水深不足,光照过于强烈,不适合黄颡鱼喜弱光下摄食的生活习性。黄颡鱼是无鳞鱼,对环境要求严格,对许多药物敏感,必须保持养殖环境优良,水质良好,减少病害。池塘必须有稳定、充足、无污染的自然水,水质要求符合养殖用水标准,黄颡鱼喜欢清澈洁净水质,池水透明度应保持在35厘米以上,水体最好有活水常年流动。5-6月,每月换水一次,每次注入新水30厘米左右;7-9月,每半月换水一次,每次注入新水15厘米左右。

池塘要有完备的进、排水系统,排灌自如,建有安全可靠的进、排水口,配套建设网具等拦鱼设施。池底平坦,方便鱼类捕捞,池塘底质以沙质土最好,底部淤泥控制在10厘米左右。池底必须做到保水及保肥性好,易于培肥。池塘面积适宜,配备增氧机、抽水机、投饵机、养殖渔船等机械设备。根据天气、水质情况科学开机增氧,晴天坚持凌晨和午后开机1小时,阴雨、闷热天气要提前增氧,增加开机次数和时间,使水体溶氧浓度保持在3毫克/升以上。

2、投喂管理

黄颡鱼对饵料中的蛋白质和饵料质量要求较高。投喂全价配合饲料,要求饲料中蛋白质含量在35%-45%,粗脂肪5%-8%。人工配合饲料可参用以下配方:鱼粉30%-40%,豆饼20%-30%,菜饼10%-35%,次粉15%-18%,米糠10%-15%,诱食促长添加剂2%-5%。配合饲料应采用正规饲料厂家生产的专用配合饲料,以确保营养成分和饲料质量。

黄颡鱼因个体小,摄食慢,投喂时应注意“尽早开食、少喂多餐”,根据天气、水温、水质等情况科学投料,使黄颡鱼尽早采食生长。4月前后,可每日投喂2次,投喂量为鱼体重的1%-3%;5-9月,每天投喂3-4次,投喂量为鱼体重的3%-5%;10月后,随天气转凉,鱼体增重,每天可投喂2次,投喂量为鱼体重的1%-2%。

天然野生黄颡鱼,喜昼伏夜出摄食,故必须经过驯食训练,使其适应白天摄食,一般需要驯食1周左右。驯化时配以固定的投饵信号,如敲击饲料桶,进行定点、定时投饲训练,先用鱼饵沿池边泼撒吸引鱼种,连续2天左右待鱼种陆续游来摄食,再慢慢添加人工饲料拌入饵料中,定点投到水池固定地点,最后使黄颡鱼养成定点、定时摄食习惯。尽量减少行人、兽类等进入养殖区惊扰鱼群,以免发生应激反应。

3、黄颡鱼池塘管理

水质调控是养殖成功与否的关键,养殖池应经常检查水质,勤换新水,及时捞除剩食和污物,保持池水清洁。换水、调水、增氧与改底是主要日常操作。

加水、换水、

3月~5月水深控制在1.2m~1.5m,利于水温升高,

6月~8月逐步调高到1.5m~2m以上,

9月~11月水深稳定在1.5m以上左右,

养殖期间每10天加注新水一次,每次10cm~20cm。同时高温季节可以抽取地下水对鱼塘进行降温。

调控水质、7月~9月高温季节,每半个月施用一次微生态制剂改善水质,分解水中的有机物,降低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毒物质的含量,保持良好的水质,减少病害的发生。注意增氧、将溶氧控制在5mg/L以上,为保险起见,防止缺氧泛塘,高温季节增氧机每天及时开起,晴天12:00到15:00,阴雨天可视情况适当延长增氧时间。

改底、主要是转化粪便、残饵等富营养物质。改底非常重要,每10天用生物底改制剂一次,降低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毒物质的含量,保持良好的底质,减少病害。

4、日常养殖管理

1、是早晚巡塘2次,注意观察鱼的活动情況。

2、是定期对养殖池水进行检测(ph7.2-8.5、氨氮小于0.4mg/L、亚硝酸盐小于0.1mg/L)(特殊天气,及用药过后测水质)。

3、是定期打样,测量数据,解剖检查内脏情况(镜检、解刨,肝脏)。

4、做好生产记录(用料,吃食,天气。水温,用药,死亡),各种数据。

 

文章来源于:华中渔业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