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电话:020-31025260 
传真:020-89232023 
地址:广州市番禺区化龙镇大观园街8号202
  • 疾病防控与渔药使用
认识水霉病

水霉菌广存于世界各地的淡水或半咸水水域及潮湿土壤中,于死亡的有机物上腐生,为一种常在的霉菌,主要有水霉目(Saprolegniales)、霜霉目(peronosporales)及水节霉目(Leptomitales)等,又以水霉菌(Saprolegnia)最为常见,于10~15℃时最适合生长,25℃以上时各中的游孢子(zoospore)繁殖力减弱,较不易感染,于鳟鱼几乎全年皆可发生。

水霉病的发生主要因为紧迫造成的二次性感染,鱼只因拥挤、移动或其他不良环境因素的影响,造成体表组织受伤,水中的水霉病游孢子即伺机附着,于坏死组织上开始发芽形成菌丝,菌丝除寄生于坏死组织外,尚可漫延侵入附近的正常组织,分泌消化酵素分解周围组织,更而贯穿真皮深入肌肉,使皮肤与肌肉坏死崩解。

一、流行特点              

水霉病又称白毛病,是鱼类常见真菌性疾病之一,对感染对象没有选择性,但与宿主的健康状况密切相关,大多是体表鳞片脱落或受伤的鱼类先开始感染。鱼卵也可感染,感染后称为太阳籽或卵丝病。水霉病病原菌5~26℃均可生长繁殖,繁殖适温为13~18℃。

二、典型症状

感染早期不明显,直至菌丝一端深入宿主体内,造成发炎和坏死,另一端裸露在体表外,形成肉眼可见的灰白色棉毛状絮状物,并粘有污泥、藻类等,俗称鱼类体表“发毛”,严重的病鱼鳍条损伤,整个体表覆盖一层白毛。待菌丝繁殖生长加快,会加剧体表皮肤受损,病灶处形成大量絮状物质,皮肤红肿溃烂,病鱼游动缓慢,背部发黑,往往挣扎游动于水浅表面附近,食欲减退,最后瘦弱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