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电话:020-31025260 
传真:020-89232023 
地址:广州市番禺区化龙镇大观园街8号202
  • 疾病防控与渔药使用
警惕!滥用消杀类就是给鱼烂鳃病的“急性”加注的“助推剂”!


鲤鱼继发性病菌感染,呈现烂鳃症状时,养殖户多会选用水体消毒剂或抗生素进行泼洒,期望一举杀灭鱼鳃上的病菌,往往忽略了泼洒的药物给水质环境造成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对患病鱼类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使用的药物是通过水质环境的变化间接作用于鱼体的,这是养殖池塘外用药物施用的独特性和复杂性,必须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 

烂鳃应该说是鱼类病害一个共性的症状,它不应该与“急性”相关联。 

之所以呈现“急性”,发病急、死鱼快、病死率高,就是处于烂鳃症状的鲤鱼,鳃呼吸功能受损衰竭,突然遇到了池塘普遍缺氧的状况,从而导致短时间内大批量的鱼死亡。 

近几年来,出现鲤鱼“急性烂鳃”初始症状后,用于治疗的药物涵盖市场上多种杀菌消毒剂及常用的抗生素。 

在施用这些药物时,首先改变的是池塘水质环境,导致池中大量藻类死亡,大量的细菌灭活,显现出来的结果是大量死亡藻类的分解需要大量耗氧,且释放藻毒素。 

此时烂鳃状态的鲤鱼呼吸功能受损衰竭,突然遇到池塘缺氧,接下来的后果可想而知了。 

鲤鱼“急性烂鳃”发病、正在出现大量死鱼的池塘,多数出现了大量藻类死亡的现象,俗称“倒藻”或“倒水”,不断转动的增氧机叶轮打起来的水花没有藻色。 

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多数是养殖户施用杀菌消毒药物大量杀死藻类。这种情况首先需要及时泼洒VC提高免疫力抗应激能力。 

①鱼类病害发生的基础往往是池塘水质环境恶化,并且持续较长的一段时间,池养鱼类遭受环境胁迫而产生应激反应,其免疫力和抗病力低下。 

鲤鱼“急性烂鳃”发病的基础同样是池塘水质环境较长时间处于恶化状况; 

发病诱因多是寄生虫(如孢子虫)侵扰等因素造成的鱼鳃损伤;发病病因多是继发性细菌感染; 

大批死亡原因多是患烂鳃病的鲤鱼,其呼吸功能受损衰竭,又遇到池塘突然缺氧的状况。 

所以依据鲤鱼“急性烂鳃”的流行病理机理,称作鲤鱼呼吸功能衰竭综合征更为贴切。 

鲤鱼“急性烂鳃”死亡率的高低,跟池塘水质环境被破坏的程度,以及患病鱼体自身忍耐程度直接关联。 

②目前为止,鲤鱼“急性烂鳃”主要致病病原体不能认定为锦鲤疱疹病毒(KHV)。 

③在池塘生态系统生物链和物质循环关系中,应当充分认识和理解细菌和藻类所起的作用,充分发挥池塘生态系统自净能力,不能频繁施用水体杀菌消毒剂,不能盲目向水体泼洒抗生素,杀菌杀藻。 

日常养殖生产中,应做好藻相、菌相的管理,注重维护和提高池塘水体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改善池塘水质环境,增强鱼体免疫力和抗病力,降低条件致病菌感染致病的机会。 

④出现鲤鱼烂鳃病初始症状时,施用治疗药物必须充分考虑到引起水质环境的变化对鱼体的影响程度,降低对鱼体的不利影响。 

如施药时选在晴好天气的上午,选用杀菌效果好、但对藻类影响不太大的药物,或选用能杀菌且可以增氧的药物,施药时或施药后采取多种增氧措施,防止池塘严重缺氧状况出现。 

来源水产研究社​